English
学校首页

宁医新闻

我校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影响因子14.3)发表高质量文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09 点击数:

近日,我校吴秀丽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IF=14.3,中科院1区Top)发表了题为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ldol Condensation Synthase PheG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pidin fromPhellinus Igniariu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Phellinus igniarius次级代谢产生hispidin的生物合成途径,并且获得一种新颖的羟醛缩合酶PheG。

Hispidin及其衍生物是真菌和植物中常见的一类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性、抗糖尿病、抗炎、抗病毒、心脏保护和神经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主要依靠传统的提取、化学合成获取,限制了其分子创新。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BMC Microbiology,2021)上,利用基因组挖掘技术,从真菌Phellinus igniarius中鉴定和表征一种新型羟醛缩合酶PheG,通过体外异源表达获得重组酶,利用生物催化实验将tricetolatone和3,4-二羟基苯甲醛酶促合成Hispidin,从而证明了Phellinus igniarius次级代谢产生hispidin的生物合成途径。同时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子力学/广义Born表面积(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密度泛函数理论(DFT)和催化位点定点突变等研究确定了PheG催化羟醛缩合反应的机理:酶PheG与底物结合后,通过增强tricetolatone中甲基的亲核性与3,4-二羟基苯甲醛中醛基的亲电性,促进亲核加成反应,进而通过自发脱水生成hispidin的过程。PheG的发现及其催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为羟醛缩合反应的绿色催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同时对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及候选药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图:酶的挖掘、功能表征及催化机理研究

我校药学院吴秀丽教授,杨浩副教授、纪红燕(澳门开彩结果记录查询总医院)和宋治军副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张婉亭、郑如亮和耿伟玲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960643, 82360676)、宁夏自然科学基金(No. 2022AAC03198, 2024AAC03231)等项目资助。

(编辑:李婷)